酒是粗獷的維京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,甚至比食物更為重要。北歐語的乾杯「Skål」,也解作 「碗」,為同一個字。相傳,酒量大的維京人要碰碗, 並大叫:「碗!!!」然後一大碗一大碗地去飲, 才夠豪氣! 嗜酒如命的北歐人自古便就地取材,在家釀酒。 他們用野莓製成莓酒、用薯仔釀成烈酒、用麥芽發 酵成啤酒,而港人熟悉的啤酒品牌嘉士伯,就是百 多年前在丹麥誕生的。
北歐政府見國民嗜酒如命,嘗試過「糾 正國民陋習」。除丹麥外,北歐各國都在上 世紀實施過禁酒令。 挪威於1916年到1927年禁酒;瑞典於1914年到 1955年實施配額制度,並在1922年發動完全禁酒公 投,但未被通過。如今除丹麥外,其餘北歐四國, 都嚴格控制酒品販賣,人民只准在政府開設的酒舖 內買酒。政府認為只要令到買酒極為不便,百姓就自然會減少飲酒,因此國營酒舖的開放時間奇短—— 星期一至五開9點至6點、星期六就開9點至3點。 每日酒舖臨關門前的半小時,尤其是星期五六,都 會見到有人為了趕及買酒狂奔而來,門口亦有護衛 當值,防止有人硬闖。因為趕不及買酒,就意味着 整個晚上,甚至整個週末沒酒喝⋯⋯這對北歐人來 說,是天掉下來一樣大件事!!!唯一的解決辦法, 就是到酒吧或餐廳喝比酒舖貴幾倍的酒了~ 由於酒稅重,酒舖的酒都價值不菲,就以挪威 為例,一罐啤酒廿幾港元,一支紅酒要近200港元。 因此,不少挪人都會駕車到消費較低的鄰國瑞典買 酒,而瑞典人又會到沒有售酒限制的丹麥買酒!那 丹麥人呢?又會到更便宜的德國買,如此類推⋯⋯
由於外出喝酒昂貴,北歐人「發明」了能盡情飲酒同時又不至於「破產」的狂歡模式! (註:沒有賣酒限制的丹麥除外。)
在北歐,如果有人邀請你去他家party,不要妄 想是大食會之類——北歐人分得很清楚,party就是 party,主人家最多只會提供兩包薯片!所以,除非 主人家講明有食物提供,否則party前一定要食定碗 麵打底,空肚喝酒會出事~ 北歐酒精昂貴,而且北歐人沒有與人分享的概 念,所有去派對的人都會自備飲料,如果你沒有預備,party過程就會感到非常無聊。 Pre-party通常8至9點開始在家舉行。剛開始 時,大家都會有點拘謹,只是飲飲酒、聊聊天、玩 玩喝酒遊戲⋯⋯過了幾杯,大家醉意漸濃,就會慢 慢玩得放一些,開始唱歌跳舞大叫。你會發現你平 時內斂的北歐朋友突然變得非常健談。的確,不少 北歐人跟這裏的氣候一樣非常之慢熱,很多人都抱 怨很難跟北歐人交朋友,而酒,就是跟北歐人破冰 的捷徑!不少北歐人直情一開始就灌自己喝40%以 上的烈酒,務求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醉掉,然後去狂 歡。玩到晚上11至12點,大家都喝得夠醉時,就會 落club跳舞狂歡。 不少北歐城市都有賣酒時段限制,因此大部分 酒店夜店,都會在3點左右關門。此時,玩得不夠 盡興的人,就要移師去其中一人的家中繼續狂歡了, 即after-party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