派錢的藝術

政府的財政預算報告鬧得全城熱哄哄,大家由期望派錢,到無望派錢再鬧到選擇性派錢。香港人的心情可謂愈跌愈插谷底,身邊的香港朋友對於聞說北歐這個福利國家的政府會「派錢」,紛紛表示羨慕不已。

其實北歐政府真的會派錢嗎?答案當然不是,對於一個無病無痛的在職人士而言,北歐政府非但不會派錢,而且非常搶錢。我每個月的薪水有近四成進貢政府、購物要納稅、賣物又要抽稅,甚至連大家股票投資賺到的都要跟政府分享。北歐政府只會派錢給老弱病殘等有需要人士,而有能力的就要多付出。「那納稅的人豈不是好蝕?」習慣了低稅率而且不旨意政府會照顧自己的香港人可能會這樣想。但北歐人卻對政府有百分百的信心,北歐語的「稅」字(skatt)亦解作「寶物」,納稅寓意將寶物交給政府分配。有能力的就多付出,沒有能力的就去拿,大家都不介意多交出寶物,因為他們深信,自己終有一天需要去拿寶物的。我跟北歐朋友談到香港政府「派錢」一事,他們都非常震驚。首先,一個運作正常的政府應該將金錢妥善分配,香港醫療資源缺乏、住屋貧窮問題嚴重,為何政府會有閒錢去「派」呢?北歐政府一向對有需要人士的福利照顧十分慷慨,每年的「多餘錢」實在不多,全民派錢簡直是天方夜譚。如果政府真的有大量盈餘的話,我們可以參考挪威政府的做法:
石油出產國挪威預計到未來石油所得到的盈利會逐漸減少,於是在1990年成立國家養老基金,將國營石油收入用來投資股票、債券和不動產。經過多年經營,該基金現持有全球9000家企業的股票,佔全球股市市值1.3%。基金每年扣除營運開支和通脹後增長4%,到今天累積資產額1兆美元,即平均每個挪威人擁有過百萬港元,是全球最大的主權基金。基金對於挪威經濟就像一個龐大的緩衝保護網,每年如果財政有盈餘的話,就會注資基金,用來投資和保障未來。相反如果有赤字的話就會由基金支付國家部分財政支出,例如2017年挪威經濟受油價下跌影響,政府就從基金撥出近2,000億港元解決國家財政困局。香港貴為國際金融中心,投資人才輩出,是否可以考慮將過多的盈餘成立基金去投資未來呢?不過對於一個就連燃眉之急都不想方設法解決的政府,要放眼未來可能有點難度,還是派錢最簡單、直接、實際。

2018年3月27日於蘋地登出

發表評論